首页

妖晴

时间:2025-05-29 19:16:32 作者:“人工智能+”开辟就业新空间 浏览量:69287

  又有一批新职业、新工种上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

  很多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映射出产业变革新趋势、社会发展新需要。比如,拟增加的42个新工种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工种,在“动画制作员”职业下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这正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并加速赋能千行百业的体现。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根据行业报告数据,到2030年,我国AI人才缺口将达到400万人。层出不穷的技术应用意味着新需求、新变化,让新职业拥有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尤其是年轻劳动者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发挥才能、绽放光彩。

  另外,这些新就业岗位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服务等领域,这将促使就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一些传统岗位会被取代或转型,就业面临结构性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一些行业及其从业者也开始享受到其带来的效率红利。面对越来越快的信息生产、传播、转化、更新过程,各行业从业者都需要积极拥抱新的时代,主动适应变化,提升就业竞争力。当下正值求职招聘高峰期,不少高校毕业生正朝着这些新职业方向努力。相信这些求职者已经在扩充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和岗位需求。

  对于广大劳动者而言,要想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脚步,还有赖于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国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增加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人才。高校、企业也在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人才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社会保障层面来看,通过完善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政策、建立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构建协商机制平台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加强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人机协作,则可以从实践层面缓解当下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

  (中国经济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三部门开展“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 充换电设施有望“乡乡全覆盖

今年“五一”假期民众旅游出行意愿强烈,人流、车流以及各类大型活动大幅增加。节日期间,各地公安机关投入巡逻警力272万人次,组织群防群治力量337万人次,针对性加强重点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巡逻防控,加大对节日易发违法犯罪的打击整治力度,维护治安秩序。

委员通道丨舒勇:打造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 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碳元素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白居易的《卖炭翁》让人们在了解卖炭翁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的同时,也展示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碳元素——炭。赵东元指出,“此‘炭’非彼‘碳’,现在我们所讲的新型碳材料,是从分子水平、元素的角度去理解的碳。”

外交部回应美国务院涉台言论:任何外部势力无权说三道四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秦代士兵“黑夫”和“惊”写给长兄的两枚木牍,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家书,深情拳拳,堪称研究当时社会思想的珍贵文本。

台青“妙手”范宏益:扎根北京杏林,盼“医”展宏图

中新教育丨北京5月6日开始启动义务教育小学入学信息集中采集

据日本媒体统计,2024财年(截至2025年3月份),日本东京电子对华营业收入预计将达到7000亿日元规模,实现历史最高水平,该数字将占合并营业收入市场预期的35%,对企业整体业绩构成重要支撑。在日本实施对华半导体设备限制政策后的2023年三季度,东京电子对中国的营业收入占总营收比例高达43%,而2023年四季度,在华销售额更是占其总销售额的46.9%。索尼集团也在计划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通过提升图像传感器生产效率和销售能力,打造对华半导体业务的新增长点。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